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互换机制的长时间化很可能意味着美国正在重新建立新的货币联盟以应对新兴经济体货币的崛起
全球经济、全球贸易出现区域化联盟后,金融和货币行业也出现了以“货币互换互联网”为代表的区域化联盟新趋势,各国央行之间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更加频繁。
货币互换工具是央行之间进行国际金融合作,管理流动性问题的重要工具。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掀起了货币互换热潮。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西方国家陷入流动性不足,许多国家对美元流动性的诉求逐渐加大。 这是为了加大双边货币互换的力度,相互提供流动性支持以度过危机。
随着金融深化和全球化带来的金融市场规模和融合度的上升,国际金融危机的源头从新兴市场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转移,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波动性不断增强,各国之间签订双边货币互换的目的逐渐从提供外国汇市干预货币转变为提供短期流动性。
年11月30日,美联储与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央行、日本央行建立了“临时美元流动互换机制”,以此向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保持美元资产信心。
年10月31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士央行再次启动美元互换机制,但此次与以往不同,全球6家主要央行将目前的临时双边流动性互换协议转为增长时间货币互换协议。 在得到进一步通知之前,上述交换协议持续有效。 长时间合同起到稳定的流动性作用。
根据美联储公告,这些互换协议在6家央行之间建立了“双边货币互换互联网”。 如果两个签订了双边互换协议的央行判断目前的市场状况可以保证互换的发生,则投诉流动性的央行可以按照协议的规定从其他五家央行获得五种货币流动性。 根据该协议,FRB事实上成为欧、日、英、加、瑞央行最后的贷款人。
随着美联储宣布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全球面临新一轮美元回流。 而且,美联储等6家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很可能意味着,构建美元最终放贷者的垄断机制,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互换机制将持续很长时间,美国将重新构建应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崛起的新货币联盟。
以FRB为中心、主要发达经济体区块——央行参与的排他性超国际货币存款供求互联网已经形成。 这个“货币版tpp”事实上把发达经济区块的货币供给机制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互换不仅关系到互换国之间的货币流动,还关系到彼此货币的汇率安排,进而关系到互换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刻协调。
过去,在全球货币体系下资金循环依靠两种方法。 一是贸易赤字国向贸易顺差国支付贸易货款,从而带来经常账户的资金转移。 二是将贸易盈余国积累的外汇资产再投资于贸易赤字国的金融资产,带来金融账户的资本流动,两者形成完整的货币经济循环。 这意味着全球贸易失衡越严重,衍生的流动性就越高。
但是,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这一大循环开始逆转,发达经济体区块收紧支出,增加投资,新兴经济体贸易盈余下降,全球经济失衡现象较2008年金融危机前整体改善,全球贸易失衡带来的流动性明显下降。 特别是美国的量化宽松已经进行了实质性调整,将来也有可能启动加息进程。
考虑到美元在决定全球流动性方面发挥着中心作用,掌握全球货币“总阀”FRB逐步减少月度证券认购计划后,全球货币基数将由停滞转为减少,这是导致国际资本回流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中国“资金池”水位下降的原因。
据此认为,全球货币新周期和美元货币互换互联网将对未来国际金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对中国经济金融安全带来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首先,积极参加美国主导的“双边交换互联网”。 目前,中国拥有高达3.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正如2008年外汇储备高达1万亿美元的日本提出美联储与美联储货币互换一样,中国央行必须主动提出与美联储货币互换。 当中国真正发生资本外流,央行不得不做外汇储备时,将与美联储进行货币互换,中国央行将拥有更灵活的美元位置。
其次,加快推进“清迈共识多边合作机制”,扩大亚洲双边交换范围,将原有宽松的双边援助互联网提升到较为紧密的多边资金互助机制,提升亚洲地区财政资金合作水平,增强本地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最后,应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术目标立场出发,积极构建人民币兑换基金池,以比较有效地防范风险。 在人民币“一对多”的互换清算体系中,建设互换资金池可以大大扩大这一体系,推动清算功能的快速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仿照国际清算银行,按年度实行双边差额交换及余额结算。 包括经常账户系统的同时,也包括逐步建立资本账户系统。 的双边结算融资中,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实施间接双边互换,鼓励走出“美元陷阱”。
来源:时代商情报
标题:“美国的“货币版TPP””
地址:http://www.sibuweilaijishi.com/sdjj/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