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分水岭,预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首次超过外商来华投资,成为对外投资净流出境。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到来之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ccg )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表了《中国公司国际化报告》),报告从多角度和多维度总结了中国公司国际化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的环境、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对策建议 作为国内第一本由全球化专业智库出版的公司国际化蓝皮书,该报告填补了公司在研究行业蓝皮书的空小白。
据新闻网记者介绍,报告分析研究了2000年以来1310家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实例,并对这些实例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优势,总结了当前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10大趋势。 报告还指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市场面临8大困境,呼吁加快对外投资法的建立等,包括政治风险和本国企业合作不足,并基于多项示范研究,蓝皮书构建了中国公司国际化评价体系,明确了国际化的量和质量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论坛原秘书长、中国和全球化智库主席龙永图、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和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杨群、ccg副主任孙玉红等相关学者专家出席了发布会。
“报告系统反映了中国公司国际化的现状,对中国公司国际化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评价和总结了中国公司进军海外的成功经验,并对公司国际化的常见风险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龙永图在发布会上表示,该报告对公司更好地在海外参与国际化竞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外投资表现出10大优势的中国,不久将成为对外投资净流出境
根据中国和全球智库( ccg )主任王辉耀介绍的蓝皮书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显示出10大优势。 一个是中国有望成为新兴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年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国。 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中国对外投资平均占有率达到77%。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078.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8%。 年,中国接受的外商对华投资流量为1239亿美元,仅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多160.6亿美元。 如果对外直接投资保持22.8%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望在年首次超过外商对华投资,成为对外投资净海外流出。 二是民营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跃,国有公司与民营公司合作并购海外投资的例子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美国市场,民营公司的投资额占中国对美投资总额的76%,民营公司在美投资项目总数已经占中国对美投资项目总数的90%。 三是亚洲仍然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迅速增加 年,中国境内投资者直接投资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公司,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7个主要经济区块为投资集中区域。 报告显示,中国的对外投资存量最集中在亚洲,特别是香港,在亚洲的投资年均占70%左右,拉丁美洲年均占13%左右,北美和欧洲等地平均占12%。 从累计比例来看,中国在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投资逐年增加。 四是建筑业、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报告显示,从领域来看,我国对外投资涉及28个领域,并购涉及能源资源、食品费、交通运输设备、机械电子等16个领域,门类齐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突出。 建筑业、文化产业是投资增速最快的行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9.1%和102.2%。 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也很快,除了楼宇收购外,中国房地产公司也开始在海外开发土地项目。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是房地产业投资的重要区域。 年中国房地产公司海外投资总额183亿美元,其中美国40.6亿美元,比重22%,英国25.4亿美元,比重达到13.9%。 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53.3%,万达集团、绿地集团等对外直接投资活跃。 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于追求高附加值,美国高科技行业公司深受中国投资者的欢迎。 中国企业过去热衷于对能源资源的对外直接投资,但目前正在形成能源资源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种投资驱动结构,许多中国企业进入海外高新技术行业投资,追求高附加值投资,其中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就是中国企业 年上半年中国公司在高新技术行业的投资额达到62.6亿美元,其中在美国的投资额为54.3亿美元,比重为86.7%。 六、一些公司开始重视全球产业链整合,从全球产业链参与者转变为产业链主导者。 研究表明,近两年来,更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开始重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整合,中国企业从产业链的参与者变为主导者。 七、跨国并购规模增加,绿地投资减少。 报告认为,跨国并购作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2004~2008年间交易数量稳定增长。 年,中国公司跨国并购交易量达到288件,涉及70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交易总额为502亿美元,并购投资占对外投资流量的37.5%。 虽然绿地投资在对外投资中的比例减少了,但整体规模仍然大于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投资。 八、提高品牌曝光度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 报告指出,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决策时,提高企业品牌在投资决策中的认可度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学习公司品牌管理方面,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更重视品牌曝光度的形成,公司开始关注自身软实力的培育。 九、一些公司开始越来越多地履行社会责任,重点促进中国文化因素的国际化。 报告显示,75%的国有公司在战术目标上有社会责任描述,一半以上的国有公司制定了社会责任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另一方面,非国有公司比国有公司更重视相关配方的信息表达,40%左右的公司建立了信息表达机制,比国有公司高10个百分点。 年商务部发布了《对外直接投资环境保护指南》,引导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截至年底,已有近10家公司发布了海外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快速发展报告。 中国企业在海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也是将中国文化因素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积极参与海外文化活动,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十是对外承包工程合作模式呈现多样性特点,以工程建设组织( EPC )为代表的总承包模式,bot )物业传输( build-operate-transfer )融资模式较好
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八大问题的政治风险成为“走出去”的主要风险
中国和全球智库( ccg )主任王辉耀指出,蓝皮书基于多项“进军海外”的示范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目前存在8个主要问题。
一是一些公司的国际化战术不清晰,缺乏规划。 报告指出,国际化是公司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根据公司的快速发展阶段,对公司是否需要“走出去”以及何时“走出去”没有肯定的标准。 一家公司认知不确定,战术不清晰,导致国际化盲动,一点点的项目仓促决定,一个竞争项目不惜提价,并购后财务压力大,公司经营困难。
二是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 报告认为,我国企业国际化起步晚,经验不足,许多我国企业对国际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意识,但防范措施不到位,特别是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首要风险。 分析了2005年至2005年间发生的120起“走出去”失败的例子,其中25%的例子因政治原因失败,8%的投资事件在投资审查等环节因东道国政治派别力量的阻挠而失败。 17%的投资是在运营过程中因东道国政治动荡、领导人更替等原因而蒙受损失。 另外,由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许多企业对国外法律不熟悉,守法要求不严格,面临着很大的法律挑战。
三是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融资渠道狭窄,融资价格高。 研究表明,我国对外投资公司融资分化,大型国有公司和大型私营公司多为上市公司,容易向国外融资,但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运营方面融资普遍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另一个问题是融资价格高,公司在国际投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四、一些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缺乏合作。 报告指出,近年来,国内公司的竞争也扩展到海外,在非洲、中南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行业的电厂、水库、公路铁路等项目上,几个中国公司频繁出现投标,一些公司为了取得订单采取了低价策略,并采取了低价策略。
五、中国对外投资公司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 报告指出,公司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才国际化。 研究表明,中资海外企业员工国际化程度、管理层国际化程度、董事会国际化程度普遍偏低,海外企业员工以派遣国内员工为主,与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员工本土化存在较大差距。
六、国际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力量未得到完全利用。 报告指出,对中国“进军海外”公司来说,目前仍需要充分信任和充分利用国际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力量,组成国际和国内中介服务机构相结合的顾问团队,实施对外直接投资。
七、有必要提高东道国解决许多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关系的能力。 报告指出,我国部分对外投资公司过度依赖东道国政府高层关系,不重视反对派、非政府组织、媒体的呼声,在履行公司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缺失等,在平衡东道国各种关系方面存在严重误解。
八是跨文化整合能力薄弱。 报告认为,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尊重东道国的文化习俗为出发点,在考虑企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努力解决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不明确风险。
与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中国和全球智库( ccg )主任王辉耀介绍了蓝皮书,提出了8条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立法。 二是进一步改革对外直接投资审查和管理制度。 三是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四是提高公司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五、加强合作,与国内外公司合作进行国际投资。 六是推进国内对外直接投资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 这是为了建立多方合作的风险管理系统。 八是建立公司国际化人才支持体系,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来源:时代商情报
标题:“公司国际化蓝皮书:中国公司“走出去”呈十大趋势 临八大问题”
地址:http://www.sibuweilaijishi.com/sdjj/1440.html